常常聽到許多人抱怨自己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,每天只能跟著待做清單上的工作瞎忙。但是,時間真的那麼不夠用嗎?每個人都同樣擁有24小時可以利用,為什麼有些人在做完該做的事之時,還有時間去享受生活,而有些人則汲汲營營,為了工作而焦頭爛額?根據《生命的時間學》中作者 Klein 的說法,一個人能否駕馭時間,決定於三個因素:
1. 專注力
經常感到緊張忙碌的人,注意力會偏離,使他們無法專心去做打算要做的事。一心多用是虛度光陰的絕佳方式。
這讓我想起,大腦神經學家茂木健一郎在他的《用腦,要用對方法!》和《翻轉你的工作腦》中,都提到了「瞬間專注法」的重要性,當自己一動了該做事的念頭,就要立即投入,在心中向自己說:「好,開始!」,而不要說等到幾點、看完這個節目、吃完午餐後再做,這樣只會平白讓自己消失該做事的動力(真是心有戚戚焉...)。
2. 壓力承受度
不是時間不足使我們擔心,而是那份害怕使我們不安。無法掌控一件事的焦慮,及對後果的恐懼不安,常化裝成「沒時間」的模樣來到我們面前。只要我們感覺情況在自己的掌握之中,那麼期限將近並不會引起壓力。掌控情況的程度,是決定壓力反應是否出現的因素。
3. 深層動機
3. 深層動機
要讓自己全神貫注在一件工作上,要不就是:這個遙遠的目標非常明確,且很有希望實現。不然就是,我們在中途不時得到小小的滿足,讓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能享受一下。讓自己做事的動機夠強烈且如在眼前,在努力完成艱難任務的過程中,能清楚看見工作成果的人,那份期待的快樂會驅使他向目標前進。
所以,試著給自己在完成一階段的任務後,有個值得期待的獎賞,它可以是逛一下facebook、也可以是吃一點零食(曾經聽系上學姐說過自己的親身實例,她在寫論文時,都會擺一包餅乾在桌上,每打好一個段落,就吃一塊餅乾,有興趣的人可以試看看,發胖不要怪我 XD),但切記,不要一休息就回不來了!
書中有段描述對於時間的描述,我覺得很有趣,和大家分享:
歐洲人認為過去在我們背後,未來則從前方朝我們而來,然而,安地斯山脈的印地安人想的正好相反,若問當地的愛瑪拉人(Aymara)過去何在,他們會指向前方視線所及之處。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看見過去發生過的事,未來則是未知的、看不見的,所以未來應該在背後...而愛瑪拉人也的確按照他們的信念生活:因為未來是看不見的,所以不直浪費一丁點精神去想。
以前我也認為,過去是在我的後面,未來則是在我的前方,但看完這段描述之後,我反而比較喜歡 Aymara 人的對過去及未來的看法,既然未來是無法預測的,又何必花太多精神去擔心?更重要的反而是仔細審思過往經驗,從過去經驗中去學習、成長,做好自己想做、該做、也能做的事,才是一種解決沒時間感的生活方式吧?
Aymara 人,圖片來源: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